郑板桥(1693 年 - 1765 年),原名郑燮,字克柔,号理庵,又号板桥,人称板桥先生,江苏兴化人,祖籍苏州 ,是清代著名书画家、文学家,“扬州八怪” 的重要代表人物。 郑板桥出身书香门第,自幼随父亲读书,尽管家境贫寒,但刻苦好学。康熙秀才、雍正举人、乾隆进士,历经多年科举之路,终于在仕途上有所成就。 49 岁时,郑板桥出任山东范县知县,后调署潍县知县。在任期间,他关心民间疾苦,重视农桑,政绩显著。因开仓赈灾等举措触犯了豪绅的利益,最终于乾隆十八年(1753 年)辞官归里。 辞官后的郑板桥回到扬州,以卖画为生。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风格,作品深受人们喜爱,在当时的书画市场颇受欢迎。 每幅作品都有独立的构图,但整体又相互呼应,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。竹子或挺拔直立,或摇曳生姿,疏密得当,错落有致,展现出竹林的生机与活力。有的竹竿高耸入画,延伸至画面顶端,给人以向上的力量感;有的竹叶相互穿插,巧妙地营造出空间感和层次感。 画竹竿时,用笔挺拔劲健,以中锋写出,表现出竹子的坚韧与刚直;画竹叶则以侧锋挥毫,“个” 字与 “介” 字组合,疏密相间,浓淡相宜,通过墨色的变化展现出竹叶的阴阳向背和光影效果 。同时,笔墨简洁却又能生动地表现出竹子的形态神韵,体现了他 “删繁就简三秋树,领异标新二月花 ” 的艺术追求。
郑板桥一生爱竹、画竹,竹子在他笔下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物象,更被赋予了丰富的精神内涵。竹子象征着正直、坚韧、清高的品格,这组作品借竹抒情,表达了郑板桥自身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,传递出他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对世俗的一种超脱 。
仅供参考 自行甄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