晚清时期,传统制钱制度受铜材短缺、私铸泛滥等问题冲击,外国银元大量涌入,货币市场混乱。为挽救货币金融秩序,清政府进行货币改革,引进西方造币技术,大清铜币应运而生。1906 年(光绪三十二年),清政府颁布《整顿圜法章程》,将造币权收归中央 ,户部(后改为度支部)负责铸造大清铜币,“丙午” 是干支纪年,代表部分该币铸造于 1906 年。
仅供参考 自行甄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