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刀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燕国的主要货币,因刀币面文多铸有 “明” 字(或释为 “匽”“易” 等,目前主流观点认为是 “明”)而得名,是先秦时期刀币体系中影响较大、流通较广的品类之一。以下从多个方面详细介绍:
明刀主要流通于战国时期的燕国(公元前 11 世纪 — 公元前 222 年),其铸造和使用时间大致从战国早期延续至战国末期,随着燕国疆域的扩张,流通范围不仅包括燕国本土(今河北、北京、天津及辽宁西部等地区),还波及到邻近的赵国、齐国部分区域,甚至在朝鲜半岛、日本等地也有少量出土,是研究战国时期燕国经济、贸易及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。
明刀属于刀币的一种,整体造型仿自实用工具刀,经过长期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风格,主要特征如下:
整体形态:
- 刀身较轻薄,弧度较为明显,可分为 “圆折刀” 和 “方折刀” 两大类:
- 圆折刀:刀背弧度圆润,是较早的形制,刀身较长,一般长约 13-14 厘米,重约 15-18 克。
- 方折刀:刀背在靠近刀首处有明显的折角,形制稍晚,刀身略短,工艺更规整,是明刀中最具代表性的类型。

仅供参考 自行甄别